据新京报报道,5月29日,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20批次不合格食品,标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仁和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“贵州王子酒”因酒精度不达标而上黑榜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贵州王子酒”在名称和产地上均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“茅台王子酒”相仿,但茅台王子酒是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酱香系列酒品,与贵州王子酒并不是同一款产品,疑似是在蹭茅台王子酒的商标。
被茅台酒带火的酒界网红茅台镇,近年来正成为假酒重灾区。
茅台镇是一个让人先闻到味道,才见到样貌的小镇。小镇依赤水河畔,远望赤水河两岸,全是卖酒的招牌和酒店招牌。
小镇不大,却随处可见豪车。茅台镇手续齐全的酒厂有大约400家左右,加上小作坊,这个城区面积4.2平方公里、人口3万出头的镇上,有上千家酒厂。据业内人士称,由于不再批建新的酒厂,市面上一个营业执照的转让价可高达数百万。
茅台镇的酒
水有多深?
据说,茅台镇的酒厂和小作坊就有一千多家,后来政府为了维持当地的酒业有序发展,便对酒业市场进行了规范整顿,对一些不合格的酒厂和小作坊加以取缔,只保留了现在的400多家。而被取缔的数百家酒厂或小作坊就改头换面进入了销售市场。
做转手交易成本就增加了,要降低成本有些人就自己进行勾兑,酒的质量自然不如从前,一些胆大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做起了冒牌酒,比自己生产更加暴利。
在第三方信息平台天眼查上搜索关键词“茅台镇”,关联公司共计9135家,搜索结果多达250页,其中九成以上都是酒厂。
据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称,2011年,仁怀市工商局不予受理标示“茅台镇”的企业名称核准申请56份,拆除取缔了茅台镇上随处可见的“茅台镇白酒”,甚至直接写“茅台白酒”“茅台散酒”这种极易混淆的店招和广告牌。
茅台镇的“外资”们
早期,全国到处都搞开发区的时候,茅台镇也搞开发吸引“外资”。外地的老板蜂拥而至,因为“茅台”两字就是卖点。这些老板有几种类型:
一种是外地人来茅台镇做酒老板。他们原本不做酒,因做其他生意赚了钱,觉得做酱香酒更好赚,于是跨行做酒生意,进入茅台镇开酒厂。茅台镇熟练工人多,很多人都会酿酒,只是苦于自己没有资本而已,这时,外地老板提供资金,本地人做师傅,他们一拍即合。
第二种是外地的酒厂搬入来。只要酒厂的产地在茅台镇,不管什么酒都比在外地其他地方生产的酒好销售。他们不一定生产酱香酒,生产的酒也不一定在茅台本地销售,他们只是借“茅台”的名气做生意。有些老板可能也生产酱香酒,把厂搬进茅台镇,是为了借茅台镇的水土做出更美的酒。
第三种是外地的大厂想借鸡生蛋。它原来厂的规模大,员工多,不好搬迁;它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,只是人们的口味变了,销售量今非昔比了,收入一日不如一日,他们想借茅台镇的名气返魂。于是他们收购茅台镇原来被取缔的小厂,再适当投入改造,使它符合标准。他们的酒瓶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打上“茅台镇”三字去宣传销售了。
要命的是,赚了钱的大部分外地商贩都在茅台镇开了酒行,代理本地酒老板生产的酒,他们常常低价拿货却把酒价抬得高高的,甚至私自造假,水勾兑酒精、低端酒冒充高档酒。这样,当地人生产再好的酒都让他们外地商贩搞坏了名声,以致很多人被骗。
茅台集团买不起的“国台”
当“茅台镇”在商标中的使用开始受限,以“X茅”、“茅X”为名的品牌又开始大行其道。最著名的是赖茅,作为茅台前身的“三茅”之一,最早是被茅台所持有,但早已过了商标续展期,随后被茅台镇企业纷纷抢注,其中以茅台镇南国酒业在香港注册的“赖茅”商标最为出名。
2014年,茅台集团重启赖茅商标,与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贵州赖茅酒业有限公司。工商信息显示,赖茅酒业的董事长为贵州茅台副总经理李明灿。
不光蹭“茅”,以“X台”为名的酒企在茅台镇也同样大行其道。最有名的是贵州省十大名酒之一的“国台酒业”。2011年,天津天士力集团收购了仁怀市的老牌集体企业茅渡酒业有限公司,此后与茅台集团关于“国台”这个品牌争论了长达10年。
2010年,茅台集团曾试图出资28亿元从天士力集团手中买下国台酒业,但被天士力集团35亿元的还价吓跑。